新书试读丨《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上市
最近,罗振宇老师的推荐,带火了「思库」这套低调又热血的“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
很多人不清楚这套宝藏丛书的情况,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四点:
一、项目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南京大学实现“双一流”建设卓越计划项目。
二、丛书坚持把学术创新放在第一位,坚持填补以往学术研究的空白,不做重复性、整体性的发展史研究,以此推动抗战历史研究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内容涉及日本侵略者研究、抗战军事、敌后根据地、沦陷区和伪政权、战时政治与对外关系、战时经济与社会、战时教育文化、战时人物研究、日本侵占东南亚、日军暴行与审判、抗战档案典藏研究、抗战专题档案解读等方面。
三、丛书由南京大学牵头,由史学泰斗、南京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张宪文领衔,联合我国在抗战历史研究方面有深厚学术基础的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及台湾中国近代史学会,组织两岸历史学者共同组建编纂委员会。中央档案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也积极支持。
四、项目自2015年酝酿、启动,至2021年开始编辑出版,是一项巨大的学术工程。百余位学者、教授,六年时间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丛书出版规模将达100卷,目前已出版9卷。
今天推荐试读的新书——《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课题新颖、感人又发人深思:
抗战胜利后,面对滞留中国的约320万日本侨俘,中国人民没有报复和仇杀,而是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积极遣返,即使在解放战争期间也未停止。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与日本民间友好团体合作,继续协助愿意回国的日侨归国,展现了中国人民宽厚仁爱的民族品格,体现了中国政府高瞻远瞩的政治胸襟。日本侵略扩张政策不仅给亚洲邻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战争灾难,而且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造成几代人的亲情割舍、生离死别。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爱和平;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点击图片直达购买
内容简介
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遣返滞留中国的约370万名日本侨俘,即使在解放战争期间遣返工作也未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又“送还”剩余的4万名日本侨民,体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前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的民族品格。编纂战后中国的日本侨俘遣返史,记录近代东亚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移动事件,介绍中国各地遣返日本侨俘的内容和特点,不仅有助于人们牢记战争灾难、汲取历史教训,而且有助于理解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演变和当代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
书摘试读
战后在华日本侨俘人数多、规模大,尤其日俘更是成建制地存在,这无论对意欲消除日本在华势力影响的美国、苏联而言,还是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而言,都是潜在的“隐患”或“不稳定因素”,但如何快速遣返日本侨俘也是一个棘手问题。中美日曾在上海、东京等地召开联合会议,制定遣返日本侨俘的计划,成立相应的遣返负责机构。日本战俘大多负有血债,深知罪孽深重,愿意尽快被遣返,但也有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勾结地方实力派,妄图残留中国,以待他日“东山再起”。那些长期在华活动或从事营生的日本人,特别是在日军刺刀保护下的开拓团团民,经历日本战败投降后的惊惶不安后,大部分人愿意尽快回国,但也有人不忍放弃在华财产,或因与中国人的婚姻关系,或因日本失败后的衰败景象等而不愿回国,于是或隐匿逃避遣返,或争取战后中国“征用”。日本侨俘面对遣返的心态并不完全相同,既因人而异,也因面临的接收环境而异。如何将这些日本侨俘快速集中、加强管理、施加教育,清除其头脑中军国主义“毒害”和“影响”;如何将这些日本侨俘编队、检查和甄别战犯,并运送至遣返港口,以及他们在运送途中经历了哪些故事;如何看待中国的“宽大”政策在日本侨俘中的影响;等等。这些似乎明明白白却又朦朦胧胧的史实,一直萦绕于脑海,总是试图厘清。
为什么总想厘清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的史实呢? 一是源于历史学学者的职业本能和求知欲望。关于抗日战争史的学习和研究,往往倾向于抗日战争本身,且抗战胜利后不到一年便开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因而相对容易忽略抗战的善后处理。即使在关于抗战善后处理的研究中,也往往关注东京审判和中国各地的战犯审判、惩处汉奸等,相对容易忽略对约320万日本侨俘的遣返问题。二是学习和工作中获悉的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的零星故事,带给我们极大的冲击,引发我们心灵的震撼,深感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必要与迫切。日本战败投降后,身在战区的日本侨俘特别是那些开拓团团民开始携儿带女“逃亡”,恐惧、饥饿、疲惫不堪是当时他们的“日常”,特别是不少儿童被饿死、冻死或遗弃。发动侵华战争的是少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而日本人民或主动或被动卷入侵略战争,成为对受害国民众或直接或间接的“加害者”,当然也是这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以德报怨的中国人民不仅没有报复和仇杀日本侨俘,反而帮扶那些奄奄一息的日本侨俘回国,收养和抚育昔日“敌人”的弃婴长大成人,并在中日复交后帮助他们赴日“寻亲”。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融入中华民族血液的宽厚仁爱精神,是一种闪耀人性光芒的无疆大爱。这难道不需要好好研究与弘扬吗? 三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希望各国人民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历史智慧和力量。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导致日本侨俘妻离子散、生离死别,成为影响战后日本几代人的身心“创伤”。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战后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史实、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行甚嚣尘上,难道他们比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日本侨俘更有发言权?
我们探索和研究战后在华日本侨俘的遣返历史,不仅仅是希望厘清这段尘封不久的历史,更希望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延续不断提醒或警醒世人,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同发扬人类共通的人间大爱。客观地说,人类历史往往是不断重复的悲喜剧,而历史学的一项责任就是铭记历史、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如果我们不能阻止历史悲喜剧重演,那么,希望多上演一些喜剧,少上演一些悲剧,或者至少使悲剧上演的间距无限拉长。这也是历史学界的普遍愿望吧。因而,关注或研究战后在华日本侨俘的遣返史只是时间或时机的问题。据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曾组织过东北地区的日本侨俘遣返研究,但迄今未见相应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界开始出现关于遣返日本侨俘的研究成果,至今方兴未艾。那么,中国学界关于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焦点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即,本书希望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推进或进一步完善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